Home...

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. Pliny the Elder

2011年11月30日星期三

我寫我想

個人部落格開張不經不覺已三個月,寫了廿多篇日誌;但近兩星期彷彿有點停滯不前。不是沒有概念去寫新文章,只是有些題目需要頗費時的資料搜集,亦因為擔心讀者不喜歡看那些嚴肅的題材,才動筆便失去信心寫下去了。然而重覆再寫兒童食譜,恐怕寫的看的都嫌膩。究竟應該我寫我想還是寫迎合大眾口味的題材? 在思考、盤算網誌題材的同時,亦感覺到生活的方向有點失重心。現時孩子開始懂得生活自理,卻仍愛與媽媽一起,分享他的一切;生活也沒有多大的負擔,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。 也許這就是人生最愜意的時候,安穩的日子令人容易變得慵懶散慢。 內心那微弱的聲音像要告訴我,是時候去重新整理一下生活了。首先要踢走懶散,鍛鍊身體。不愛運動的我近日開始作輕量的運動,早點入睡;希望調理好身體,敏感症也少些復發。步入中年,深深體會到身體是需要保養的, 保持身心健康是做任何事的基本條件。 除了調理好身體,更希望於平淡的生活中,能常常保持赤子之心。生活中對新事物要有好奇心,有求知慾,願意學習或接受新的挑戰;這個對自己來說實在不易。近日對幼兒閱讀事工有着一些牽動和負擔,內心不停盤算着我自己的能力及其他可能性。就如自己猶豫網誌新題材一樣,...

2011年11月24日星期四

玩具與玩意

自從當上媽媽後,順理成章地常常為兒子選購玩具,買得不亦樂乎! 兒子一至兩歲多是全盛時期,因為那時是嬰孩發掘身邊事物的開始,我像很多父母般唯恐他缺乏 stimulus,買了好些發聲、有關幾何圖形等幼兒啟發玩具。結果很多只玩了一個月便生厭,中過營商者的「圈套」後,現在買玩具給兒子比從前謹慎得多了。以下是這幾年與兒子定下的買玩具規矩,覺得也很管用,所以用少少篇幅與大家分享: 首先,不可以常常逛玩具店,逛玩具店亦不等於一定要買玩具 (我們叫探玩具)。兒子可以告訴父母喜歡什麼,不喜歡什麼。家中玩偶太多了,看到有很喜歡的,可以回家把它繪於畫簿,有空再探望它。 若爸媽決定可以買玩具了,也不可以衝動看了一遍便買,通常考慮至少一星期,為免後悔。兒子可以表達自己喜歡的、想要的,但最終決定權在父母。(父母亦要因應孩子的成熟程度而給予適當的自主、選擇權) 大家一同商量購買什麼:...

2011年11月12日星期六

深夜食堂

十月尾有很多新書出版,這兩星期買了不止十本書。其中有廣為人知的 Steve Jobs 傳記,厚疊疊的比聖經還要厚,不知年底能否看罷。其餘買的有兩本食譜、Editions de Paris 關於設計和手作的叢書。工具書則有教繪畫的、錯別字自測和兩本旅遊指南。另外還有很少出現於我書架的日本漫畫。喜歡這類休閒叢書是因為容易閱讀,不像小說般需要捱更抵夜去追看。書單中,讀後感最深刻的是兩本漫畫「深夜食堂」1與 2。我並非漫畫迷,而這是少數看罷令我渴望罝身其中;很想走進喧嘩不夜天的大城市裡,這間藏於巷弄內的館子,感受一下獨特的氣氛。 「深夜食堂」於2006年出版,兩度改編成日劇,亦獲得第55回小學館漫畫大賞得獎。2010年於韓國出版大賣;今年10月26日於台灣出版中文譯本,現巳登陸香港。 前職是廣告導演的安倍夜郎年輕時當不成漫畫家,畢業後便加入了廣告界。雖然廣告這行業也很有趣,但耽久了卻希望作出一些轉變。年屆四十的他想起年輕時做漫畫家的夢想,於是便自行練習畫功創作。其中參予比賽作品《山本掏耳店》於2003年獲得「小學館新人漫畫大賞」後,安倍夜郎正式投入了漫畫界。 「營業時間是午夜十二點到早上七點,菜單菜色不多,但你可以隨意點菜,我做得出來的就幫你做。」 「所以,今天你要點什麼呢?」* 「深夜食堂」的故事是發生於新宿一間通宵營業的小館子。故事圍繞着各背景各階層的食客。食客大多數是常客,他們誰也沒有約定誰,但有時又像約定般一同出現於食堂內;而沒出現時又會詫異,亦會若有所失。大家都像盼望於食堂裡得到一些什麼…究竟是下班後渴望從食物中得到一點安撫,抑或希望從店長和食客中得到心靈的慰藉? 書中出現了很多平民的家常料理,像泡麵、茶泡飯、炒麵加海苔煎蛋,又或是隔夜咖哩;那些都是深夜時分令人吃飽便心暖的料理。我甚至懷疑菜色都是安倍夜郎本人於深夜時份,零零碎碎想起的一些食物。那種深夜進館子喝一杯酒,吃一碗熱騰騰料理的模式,就像每個故事的舞台佈景,用一道道的菜色帶動起一個個富人情味的短篇故事。  有好幾個晚上,我一面閱讀「深夜食堂」,一面吞口水;真有衝動走進廚房跟着書中的故事做菜。炒一碟章魚造型的紅香腸,...

2011年11月7日星期一

台灣古早味之刈包

我認識的台灣媽媽都是那種很傳統,很好客的主婦。讀大學時,台灣同學的媽媽會做美味的點心;身為廣東人的我,很羡慕他常常可以吃那些滷肉飯、餃子、包點和麵食。因為傳統廣東家庭每餐大多是三餸一湯,而台灣料理在我小時候住的香港並不流行;認識和吃到台灣地道口味也是移民到悉尼後。後來妹妹嫁了台灣人,我更有幸常常吃到自家做的饅頭、糭子、滷豬腳,和我很愛的麻油雞。每次吃罷我都只能用我「很爛」的國語道謝。 到過台北旅行後,更對台式小吃念念不忘。常常希望學做台式小食,像潤餅和刈包。第一次見到刈包是在悉尼華人超市的冷藏庫,它的外貌像個中式 pita bread,第一次買回家夾着回鍋肉吃,滋味無窮。很久之後才知道刈包是台灣的地道小吃,而且是福州人把它帶到台灣的。

刈包又寫作「割包」,台語發音「掛包」;它亦有個有趣的別名 --- 「虎咬豬」,因為它像一隻白老虎咬着一隻豬。聽說台灣人「尾牙」除了吃潤餅外,也吃刈包。因為它亦像一個裝滿財寶的錢包,有象徵發財之意思。 在網上搜尋夾在刈包的滷五花肉做法,大概都是用醬油、八角、冰糖、五香粉、薑片和水做滷汁。我經友人和妹妹介紹下,買了黑豆做的西螺「瑞香蔭油膏」(梅級);誤打誤撞加上黃豆做的壼底油,和其他材料,做了自家的滷汁。若有台灣的格友看到這篇網誌,請多多指教呵! 用了滷包和兩種醬油:...

2011年11月1日星期二

焗烤螺絲麵

到了「五天兒童餐食譜」的最後一天了。過了一個忙碌的週末,星期一的早上總是疲憊不已,做午餐也希望簡單少功夫一點。沒有 Monday blue 的O記無時無刻都蹦蹦跳,加上天氣漸涼,早上又有體育課;做個高熱量的午餐為兒子補充能量最合適不過了。 這個其貌不揚的焗烤蜾絲麵有很受孩子歡迎的乾酪和白醬。有些孩子不愛吃洋蔥卻因已炒得軟身帶甜味,又混於醬汁中,通常也會乖乖吃下。 白醬烤麵可依個人喜好,和不同的材料作出無限變化。例如鮭魚菠菜麵:把煎好的鮭魚去骨拆肉,然後燙菠菜;把兩樣材料拌入白醬蜾絲麵,撒上乾酪再放入烤箱烤至金黄。雞肉和蘑菇麵則用醃好的雞腿肉和蘑菇代替培根和杏鮑菇。愛吃海鮮的,可以用綜合海鮮 mixed seafood 做焗海鮮麵。這個雞蛋培根焗蜾絲麵更可用煮熟的馬鈴薯塊代替蜾絲麵,加上 Gruyere 乾乳酪焗烤,雖然做法大同小異,卻可以讓孩子嘗試不同的食材與風味...

Page 1 of 2412345Next
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