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日本端午節,又稱「端午の節句」(たんごのせっく, Tango no Sekku) 或「菖蒲の節句」(しょうぶのせっく, Shoubu no Sekku)。雖然最初由中國傳入,但經明治維新時代廢除農曆後,這節日已改為新曆五月五日。於 1948年起日本政府又把這天定為兒童節/ 男孩節 (こどもの日, kodomo no Hi),成為黃金周最後的一天假期。這天有男孩的家庭會掛上「鯉魚旗」,家裡擺放「五月人形」,吃粽子和柏餅,還有用菖蒲葉洗澡,祈求消除厄運,順利成長。
相傳江戶時代崇尚武士風氣,於端午家家戶戶會在屋外掛「鯉魚旗」,為家中男孩祈福,祝禱孩子健康成長,鯉魚象徵勇敢和鯉躍龍門。另外也會掛起「武繪幟」,那是繪上武將或驅病魔的鍾馗畫像。而當時盛行的端午節武鬥習俗 - 「菖蒲合戰」,及後亦演變成以軍人為藍本,用菖蒲製成的武者人形,刀、劍、甲、胄等,那就是現今於男孩節擺放的「五月人形」,象徵勇敢和克服困難。這些武者人形雖不如女兒節擺放的人形數量那麼多,但亦價值不非!若不擺放「五月人形」,也可以湊湊熱鬧掛上「鯉魚旗」,除了可以認識日本文化與典故,也能讓孩子感受這個特別節日裡長輩關愛之情!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