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二, 5月 15, 2012
Kennis Li

近日與兒子的關係有點緊張,所以這兩個星期感到有些沮喪。自復活節假期後,學校兩位老師都說O記變得頑皮了,常常處於興奮帶點失控的狀態,很多時要提點才肯靜下來。在家裡他雖然沒有反斗 (獨生兒沒有伴也吵不起來),只是吩咐他做的事,總要三催四請才去做,回應時態度也差,像嫌大人總是囉囉嗦嗦的。
無疑男孩子天生較女孩子活躍,他們彷彿要把體力消耗盡才會乖乖靜下來聽你說話。所以我從未要求他不跑不跳做個呆子,但我希望他清楚什麼時候可以玩,什麼時候不。昨天家長會與老師談起,說這兩星期開始有改善;也許是恢復平日上學的作息規律 ( routine ),「至佳玩伴」的爸爸又上班去了,所以他也逐漸收拾假期時的心情吧。今天老師似乎與他討論過對父母說話的態度,回家明顯有改善。只是愛面子的他,問起老師與各學生討論家長會的內容時,他卻支支吾吾說忘記了。
在職的媽媽因為見孩子的時間少,較容易控制負面情緒。做全職毋親呢,卻每天單獨共渡至少十多小時。上午催上學,回家管功課、吃飯和不停提醒收拾玩具和個人用品;外出用膳、購物或買餸更要打醒十二分精神,慎防孩子攪破壞。要常常心平氣和,笑容滿面地給孩子「溫馨提示」,只會出現於理論化的育兒節目裡。有時軟硬兼施也難見果效,畢竟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,不能一下子讓父母捏扁搓圓。我也叫自己心情放開一點,昨天的嬲怒不要累積到今天;硬碰硬只會令親子關係惡化。老生常談:溝通才是最重要。
今天與兒子心平氣和地討論近日的不快。他竟問:「媽媽你是否不再愛我了?」
「怎會呢?你是我的兒子,我怎會不愛你?」我連忙把他擁在懷中。
「...為什麼那天你要這樣說哦?」
「有嗎?一定是媽媽太憤怒了,說了不該說的話…對不起喔!」
兒子抬頭望着天花板,眼碌碌地強忍着快要滾下的淚水。我只好裝作看不見,轉轉話題:「午餐要吃什麼?在家做飯還是出外吃?」
他毫不猶豫說:「我要便當,我要吃魩仔魚飯團。」
許久沒有做造型便當了,就讓一個愛心便當去修補關係吧。
飯團、雞肉丸串和可樂餅
兩層便當看似複雜,其實也是冰箱存有的材料左拼右拼。冷藏庫常備食品有海鮮飯素。我家愛吃野菜魩仔魚、三文魚和明太子雜菜三款。用拉鍊食物袋儲存於熟食冷藏庫,食用前勺出所需份量於室溫解涷15分鐘,直接拌入熱飯,用保鮮紙包着捏成飯團,再包上即食無鹽海苔便成。
另外也愛買冷藏雞肉丸串和可樂餅...